刊名:山西中医
主办:山西省中医药学会;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
ISSN:1000-7156
CN:14-1110/R
语言:中文
周期:月刊
期刊分类:中医学
这次武汉瘟疫蔓延的严重性,超乎众人想象,很多人都害怕,但84岁高龄的再次出征,生死背道而驰。 奔赴武汉防疫一线,一天内,往返于三个城市。 当天的航班买不到机票了。 和助手坐上了一列五点的高铁。 临时乘车的他,只能在餐车的一角找位置,刚坐下就拿出文件研究,连日来辛苦。 他倒在座位上闭上了眼睛。 到了武汉,他一下车就开始高强度工作,了解,研究防控方案,上发布会,连线媒体直播,解读最新情况,一刻也不敢耽误,一秒钟也不休息。 好不容易挤出一点时间,他接受了白岩松的采访,向公众解决了
释新型冠状病毒的来龙去脉。他没有丝毫隐瞒,坦诚告诉公众:“新型冠状病毒大概率来自野味,确定可以人传人!”一锤定音。至此,武汉政府对的暖昧态度,终于被彻底击破。在采访里,呼吁大家没有特殊情况,一定不要再去武汉了。但此刻的他,却在最危险的金银潭医院,和死神搿手豌。【素材点评】
“有院士的专业,有战士的勇猛,更有国士的担当。”这是微博上对的评价。自古以来,我国知识分子就有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”的志向和传统。院士胸怀大理想、心中有。2003年非典肆虐,67岁的他说“把最重的病人送到我这来。”而今,武汉肆虐,84岁的他一边告诉公众“尽量不要去武汉”,一边自己却登上了前往武汉的高铁。疾风知劲草,板荡识诚臣。,一个永远不会怂的逆行者,他是院士,更是战士。面对未知的艰难,他勇担大任,一往无前,既有医者仁心的专业技术,也有战士迎难而上的拼搏狠劲。但是在他看似无坚不摧的外衣之下,却深藏一颗柔情似水的仁人之心、一腔热血爱国的赤诚之情。
【运用方向】大爱无疆、理想信念、责任担当、精神动力、坚韧不拨
【抢分素材二】
火神山、雷神山:彰显速度
【运用方向】速度、众志成城、时间就是效率、团队合作、踏实恳干
【抢分素材三】
军人的风采
“牢记宗旨,闻令而动,勇挑重担,敢打硬仗,积极支援地方防控。”
出发!向武汉集结!子弟兵迅速奔赴一线,带着股特有的精气神儿冲在最前面。什么是中人?面前,一幅幅动人画面给出答案。
【镜头一】
就是命令,大年三十,他们逆行奔向最危险的战场。“我们责无旁贷,随时听候调遣!”这是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全体同仁的心声。17年前,他们是抗击非典的生力军;17年后,他们义无反顾在请战书上按下一个个红手印。
【镜头二】
“吃了年夜饭再走行吗?”女军人宋彩萍年迈的父母心疼地问,但不等人,她毅然收拾好背囊,离开温暖的家。2014年,11岁的儿子送宋彩萍参加援非抗埃任务。2020年1月24日,除夕夜,17岁的儿子给即将奔赴武汉的妈妈一个紧紧的拥抱。
【镜头三】
李晓静曾是部队医院护士长,爆发后她写下请战书,甚至没等到部队回复,就带着50名“娘子军”护理队驰援武汉。“若有战、召必至”,退役时的誓言,她做到了。
【镜头四】
她,是位母亲,除夕当天准备去外地看女儿,在机场被紧急召回。临行前,她挽袖打针提高免疫力,一周后,她满脸口罩压痕,眼神却依旧坚毅。她,是位女儿,除夕夜驰援武汉的军人中有她一个,记者问她的名字,她说:“别播名字,妈妈会担心,我是党员,也是军人,名字就不说了吧!”在重症感染区,她完成高强度救治工作,脸上的血印、水泡,也是她的勋章。
【镜头五】
在ICU病房,军医们“全副武装”,厚重的防护服包裹全身,看不清脸庞,他们在隔离服上互相写下名字,画上简单的图案方便辨认,也寄托着美好的祝愿,我们不知道面罩之后的他们是谁,只知道他们是最乐观的中人。
【镜头六】
1月27日晚,紧急运送,1.5万套防护服发往武汉,仅用20多分钟,官兵们就完成了装载、倒运,从上“战场”那一刻开始,他们就争分夺秒不舍昼夜,展示了中人的效率。在医院,他们有人一天只睡3-4小时。为提高工作效率有人12小时没有喝过一滴水,有人甚至用上了尿不湿。临近中午,站着吃一份盒饭,对他们来说就是最大的满足。病人的安危刻不容缓,他们时刻紧盯,细致再细致。夜深人静,你我安眠之时,他们仍在为生命而奋斗。病人病情的好转,是他们最欣慰的事。
【素材点评】
和我们一样,他们也是父母、儿女,是我们身边一个个普通人;和我们又不一样,穿上军装,他们是军人,穿上白大褂和防护服,他们是医生、是护士,危难之时,“军人优先”,一批一批,为爱接力。好像已经习惯,他们挡在身前,给我们保护和力量,正如有网友说,看到“军”字,就安心了。哪里有危险,哪里就有军人,有最可爱的人在,没有克服不了的病毒,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,这场战“疫”,我们一定能赢!
文章来源:《山西中医》 网址: http://www.sxzyzzs.cn/zonghexinwen/2022/1213/696.html